在2025年湖南省两会召开之际,红麓融媒体推出专栏,第一时间邀请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专家教授,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党校智慧与力量。今天推出第三期。
报告摘要:持续加强法治建设
专家解读: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彭澎
当前,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即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竞争性明显增强,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要求愈加强烈,国内区域和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法治建设成为各地经济发展都特别关注的重要内容,法治建设已成为直接影响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我们应当把持续加强法治建设作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高水平法治建设引领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我省法治建设,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实现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目录管理制度、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等法治改革举措的落实落地,提升我省法治政府建设的水平。坚持服务发展大局,法治建设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展开,紧跟全省重点工作走,为破解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难点堵点问题提供法治方案。坚持促进公平公正,加强公平竞争和平等保护,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精简高效、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报告摘要:有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专家解读:省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陶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达峰、碳中和是两个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目标,碳达峰是碳中和必须经历的阶段。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湖南将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分别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污协同降碳、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利用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绿色金融支撑行动等。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5%。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长株潭地区要发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优势,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洞庭湖区、湘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湘西地区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创新型绿色经济。
报告摘要: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识
专家解读: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党支部书记、教授 何良安
“两创”指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增强湖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时代特点,通过改造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实现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首先要系统梳理湖南的文化资源,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活跃的现代文化,对湖湘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如“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等。在这个基础上,丰富湖湘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接受习惯。要借助数字技术等科技力量,利用声、光、电、图、文等手段,以影视、动漫、网络文学等表现形式,通过综艺节目、网络活动,实现湖湘文化的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尤其是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发展优势。
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要求,对湖湘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在坚守湖湘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推动湖湘文化从旧到优的更新、从有到优的拓展、从无到有的增益,实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同时,推动湖湘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为湖湘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报告摘要:优化创新人才体系
专家解读:省委党校湖南干部教育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郝涛
人才是强湘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优化创新人才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好创新人才“引、育、用、评”组合拳,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破除思想藩篱,精准引进人才。根据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缺人才情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打破创新人才引进在学历、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在充分挖掘本土创新人才的前提下,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
立足发展需要,精细培育人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制定具体培育举措,加大青年创新人才培育力度。
坚持实践导向,精心使用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互聘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关键核心领域中挑大梁、当主角;鼓励省内企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搭建实训平台,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
完善多维标准,精确评价人才。对紧缺急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突出人才,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激发人才潜心研究和积极创新。
相关链接
来源:红麓
作者:彭 团 刘姣青
编辑:彭团
本文为湖南党校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swdx.hlunet.cn/nograb/646945/52/14640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