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武陵山,莽莽苍苍。滚滚湘江水,浩浩汤汤。我从湘西大山走到湘江水畔,从革命老区来到革命发祥地。回首“我到党校”到“我在党校”的这一路,走得其实并不容易。所幸,初心不改、信仰笃定,再加上一点小确幸,才得以归来仍是少年。
“三个问题”的提出
从步入青年时代至今,我一直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寻找着关于柏拉图提出的哲学命题的答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关于“答案”,也似乎就像赫拉克利特心中的河流一样变幻莫测,但也恰恰得益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探索到了“答案”发展的规律,即我的客观状态决定了我的主观认识。如果把时间切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探索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容易很多。
第一次探索
光阴逆流,回到2006年4月。即将步入18岁的我,向党组织递交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第一次以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踏入了党校校门,第一次对“三个问题”有了较为抽象的认识。
我是谁?我是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共青团员。
我从哪来?我从人民群众中来。
我要到哪去?我要到党员队伍中去。
三天的训期很短暂,但却改变我的一生,因为党校为我扣好了人生中的第一粒纽扣,把牢了我思想与行动的总开关。离开党校时,手中多了一张红色的卡纸,卡纸的封面上静静流淌着烫金的汉字——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合格证。这或许就是我到访党校后种下的第一粒种子,尽管这所党校只是设在中学校园中的临时学校,但至少我在这里暂时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次探索
岁月如梭,时间定格到20年10月。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我,第一次跟着支部书记面向党旗、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庄严宣誓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一扇微开的大门,恍惚中,门内“实事求是”4个大字正绽放着光芒。这一次,关于探索“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似乎由抽象变得具体。
我是谁?我是一名预备党员。
我从哪来?我从入党积极分子中来。
我要到哪去?我要到党员队伍中去。
入党仪式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是那满腔热血和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庄严时刻,曾经的我有多么努力,或许只有静静躺在抽屉盒里的三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证书和其他若干荣誉证书才能讲述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故事。
第三次探索
弹指之间,时间悄然来到了2016年11月。已在湘西这片热土工作两年多的我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湘西州委组织部的“参训通知”,通知上赫然写道:“请于11月15日到湘西州委党校参加‘湘西州2014届高学历优秀人才主体培训班’。”即便今天,我也仍记得手捧通知那一刻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总算又可以回到课堂中,静静地做一名学生了。步入湘西州委党校的校门,看见“实事求是”的校训,关于“三个问题”的思索又一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答案又一次发生了改变。
我是谁?我是一名中共党员。
我从哪来?我从党员队伍中来。
我要到哪去?我要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去。
在党校的时光因为充实、美好而觉得短暂。结业那天,作为班长的我和过去一样,与老师告别、与同学告别,剩下的除了恢复宁静的学员宿舍,还有就是那空落落的教室了。我又一次成为班里最后一位离开学校的学员,但这一次,我却并没有觉得遗失了什么,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我曾经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梦想从这里出发,希望从这里远航,如果可能,就让我在党校等“他们”回来吧。
2023年5月,法学教研部部分教师与2020级法律硕士毕业生合影。作者供图
第四次探索
斗转星移,此时此刻我已成为湖南省委党校的一名教师。不曾想,我也终于在岳麓山下、湘江水旁,静观万山红遍,静听百舸争流。有人说,岳麓山的“红色”是因为枫叶而得名,而在我看来,岳麓山的“红色”除了世人眼中的红枫以外,更多的应该是革命烈士的红色遗志,是伟人谱写的红色华章,是红色学府在此熠熠生辉。
如今,每当我走向办公楼的时候、去往教室的路上、前去礼堂的途中、路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实事求是”的校训碑都会映入我的眼帘。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三个问题”的答案在这时光交错中又往前推进了一小步。
我是谁?我是一名党校教师!
我从哪来?我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我要到哪去?我要到人民中去!我要到党员队伍中去!我要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去!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关于“三个问题”的求索,我依然在路上。我相信,只要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在“三个问题”上不断求索,我心中的那棵参天大树一定会结出一颗颗“红色的果实”,给出最真实的答案。
(来源:红麓 作者:张泽尧)
来源:红麓
作者:张泽尧
编辑:彭团
本文为湖南党校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swdx.hlunet.cn/content/646946/66/1472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