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应有之义

来源:红麓 作者:刘定才(中共双峰县委党校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 编辑:周芬 2025-11-17 15:14:49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今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该《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战略任务与富有创新性的重大举措,为“十五五”时期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与总部署。这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安排,无疑是一次立足国情、着眼长远的科学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起草情况作说明时指出,党中央把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文件起草工作全过程。据了解,从今年1月至10月,文件起草组通过多种渠道,累计收到各方意见和留言300多万条,经系统梳理形成1500余条具体建议;在最终稿中,共采纳452条意见和建议,进行增写、改写、文字精简等修改218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审议修改。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紧密结合。

无数实践反复证明,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应有之义。反之,诸如个别地方曾出现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因缺乏民主根基与科学论证,其弊端日益显现。民主决策通过集思广益,能有效规避个人或少数人认知的局限性,使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利益,从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坚实保证。

民主决策的前提是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旗帜鲜明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指出“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五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直接体现,确保了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

民主决策的基础是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作为决策基础的重要性。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将其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入开展的前期调研,正是为了系统梳理群众诉求与发展痛点,确保决策精准聚焦于亟待解决的真问题,这体现了民主决策过程对客观实际的尊重。

民主决策的关键是规范决策程序。健全的决策程序是民主决策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制度保障。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包括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社情民意反映、决策责任追究等在内的一套制度体系。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通常遵循“前期调研—方案起草—公众参与—审批发布”的规范流程,并借助数字技术拓展“线上+线下”参与渠道,这确保了民主参与贯穿决策始终,有效避免了“民主形式化”“程序空转”等问题,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支撑。

民主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政策、统一思想、凝聚民心、激发斗志的过程。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得以深入人心,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来源:红麓

作者:刘定才(中共双峰县委党校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

编辑:周芬

本文链接:https://hnswdx.hlunet.cn/content/646955/51/154362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湖南党校首页

红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