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

来源:红麓 作者:龙欢 编辑:彭团 2024-05-27 14:40:5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24年5月23日,《湖南日报》“理论周刊·新域”刊发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副教授龙欢的文章《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图片

“社会工作”早在上世纪初便出现在中国的教育与救助事业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初期到逐步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再到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和职业。去年3月,中央明确组建社会工作部。此后,省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陆续组建。“社会工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逻辑:社会工作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社会工作发源于英国资本主义早期,是现代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机器大工业迅速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是城市化,大量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这两种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社会,引领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浪潮。

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堪称是一部血泪史,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社会贫富急剧分化,大量底层群体陷入街头行乞、孤苦无依的生活困境,饥饿、疾病、犯罪等社会问题冲击着基本的社会秩序。仅仅依靠民间自发且碎片化的慈善救助,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社会危机,于是《伊丽莎白济贫法》应运而生。该法案开创了政府主持征税、建立救助机构、利用宗教系统分区进行安置的社会救济制度。在这些制度化的救济事务中逐渐产生了专门的服务人员,如专门对救助对象进行入户访问调查、评估问题需求、提供相关服务的“友善访问员”。社会工作者便从这些日渐专门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过程中产生。

为了更精准有效地提供救助帮扶,演变出了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服务方法,而后又逐渐发展出推动社会宏观变革的社区工作与政策倡导等服务方法。社会工作在价值伦理与科学理性的双重指引下,不断回应社会需求、改善服务成效,进而获得了现代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由此观之,社会工作就是人类社会应对现代性社会危机而建构起来的服务系统,是迈向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

理论逻辑:发展社会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同样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等过程,无论是人口的城乡流动还是阶层的上下流动,其间都不可避免地遭遇社会高度分化、风险变故以及原有社会保护体系解体等问题。解决这些普遍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也呼唤着社会工作的积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特别需要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专业性强的社会工作力量。政府并非万能、市场动力不强、个人更加力有不逮,基于现代性问题而生的社会工作,自然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不可或缺、可以倚重的专业力量。从1987年重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马甸会议”,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再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都在清晰表达这种时代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工作的特性使其在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工作具有贴近日常生活的特性,社会工作者忙碌在资源分派的最末端,活跃在民生需求的最前端。在注重公平的再分配上,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广泛的服务网络成为有效传递者,在注重道德力量感召的第三次分配中,社会工作者是重要的慈善资源链接者、社会服务提供者。近几年,日益普及的基层社工站生动地呈现了社会工作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补充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工作可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社会工作本身蕴含着强烈的价值追求:在政策福利服务中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在慈善资源的“链接”中激发社会的团结与友善,在社区治理服务中提升居民福祉、弘扬互助精神,在企业社工服务中增进员工的物质福利与精神归属……因此,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有效地整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起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实践逻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来看,社会工作已然成为现代化国家与社会的标准配置。从实践层面看,照搬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会出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必然会呈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自身特色,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强化政治引领,发展社会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西方社会被动回应现代社会危机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事业与社会建设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政治引领,以更好地贯彻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党委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以及对社会领域党建引领的普遍要求,正是顺应了这种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引领,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能。

注重社会本位,建构社会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西方社会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的社会本位强调社会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包容与平衡,因而能够很好地弥合个人与社会的割裂。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社会工作呈现出了与西方迥异的务实风貌。以社会工作部为例,其对人民信访、基层治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等社会领域的大整合,表达了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的优先关注,然后在这个整体性的框架中,再发展更加精细的群体与个体服务。

发掘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基本的心理认知与行为倾向,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色。以改变人和环境为使命的社会工作,特别需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融入社会工作伦理、理论与技术之中,如“和而不同”对价值伦理的诠释、“虚静空灵”对个案辅导的拓展、“吕氏乡约”对社区治理的启示等。

中国式现代化既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又承载着人民幸福的现实期待。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三重逻辑揭示,只有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建设。而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也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此而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来源:红麓

作者:龙欢

编辑:彭团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湖南党校首页

红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