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24年第3期“麓山求是讲堂”(总第40期)在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综合楼九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期刊社社长、《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博士生导师李培超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他以《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以伦理学研究为例》为题,围绕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的路径差异以及如何实现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转换进行讲授。副校长(副院长)黄海主持讲座,部分教师、“青蓝工程”全体学员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共百余人参加。
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李培超认为,之所以提出要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主要是基于当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解决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学科规制上学科分化较为迟缓、缺乏本土化视角等问题。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提炼标识性概念、保持与现实世界敞开互动的姿态等,加快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
李培超以伦理学研究为例,通过“电车难题”、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认识缺陷等多个案例,深入分析了学科性学术和问题性学术的路径差异,指出问题性学术的科学性、对策性以及实效性。他提出,要实现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转换,重点是要实现从知识储存到知识创造、从学术达人到学术共同体、从同行认可到社会认可的转变。而学术成果要获得更大的影响,就必须扎根生活、走向生活,而这自然需要研究方式的转换,即从“阳春白雪”式的学科性学术框架中走出来,回到事实本身,面向问题做学问。
精彩授课反响热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面向实践问题的理论。”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姜正君认为,党校教师做学术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着力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李教授以‘电车难题’的伦理学悖论为例,解析了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所关注问题的不同,深入浅出点明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现实关切。”“青蓝工程”学员樊鹤平表示,讲座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号召教研人员扎根生活、走向生活,面向问题做学问,对党校青年教师治学颇有启发。
“李教授提出要从‘阳春白雪’式的学科学术框架中走出来,回到实事本身,面向问题做学问,让我深受触动。”“青蓝工程”学员韩广平认为,作为一名党校青年教师,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要兼具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
“讲座回答了何为学术的问题,提出学术研究不能只从故纸中探求和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更新知识的观点,令我深受启发。”2022级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陈薇薇说,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努力做好两者的结合,致力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李培超,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来源:红麓
作者:席誉
编辑:彭团
本文为湖南党校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swdx.hlunet.cn/content/646849/69/1393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