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爱民,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结合起来,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加以把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思想精髓,在推动二者贯通发展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要积极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机遇,集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传播、转化和创新。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搭建好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通生成渠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加强交流互鉴、求同存异。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积极与世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充分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让我们的文化土壤真正实现“有容乃大”。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同时,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来源:
作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