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2024年1月18日
作者:曾俊森,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要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助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也为更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来了契机。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亟需智慧赋能和技术引领实现“三个转变”。
推动文明实践思维模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变。《指导意见》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创新工作理念和形式手段,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其智慧建设水平,拓展数字生活应用场景,关键在于引导其建设模式在思维逻辑层面发生转变。
转变思想观念,拓展交流渠道。当前,基层站点“三级设置”的建设方式往往过于强调统筹社会资源的能力,导致服务项目的开发容易出现“自说自话”的主观倾向,服务活动的创新也只停留在“供给端”找突破。各基层站点的建设应改变开发项目时“自说自话”的主观倾向,以提升公众在服务项目中的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落脚点,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工作理念,搭建文明活动项目交流平台,重视民意信息反馈渠道建设。
倡导包容与尊重,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社区,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活动设计上,以“增能赋权”作为主要目标,鼓励居民参与,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开放化和民主化建设上发挥实效。
提升项目实施维度,增强站点影响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坚持正确方向,探索可行性强、接受度高、影响力大的项目。各站点可以数据深度应用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评与评优评先活动,改善目前“帮乐庆”活动过多、“讲评”类活动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建设评价体系与标准,如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提供“乡村振兴文明信用”评价结果,并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实时发布,接受广大民众监督,真正使“文明信用”变成“真金白银”。
推动文明实践建设模式由“经验”向“科学”转变。《指导意见》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当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新需求、新期待为出发点,做到供需精准、供给有效,真正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项目。各地应当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发展潮流,以大数据汇聚、云计算分析和线上线下信息双向反馈为主要手段,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和经验,提高科学化水平。
实施科学管理,配齐配强队伍。县(区)应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指导乡(镇)、村(社区)做好规划和项目设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培育高素质志愿者服务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文明实践活动。落实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以及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单位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制度。配齐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专业人才,实现专职专干,推动各站点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拓展项目覆盖面,强化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探索新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活动覆盖面,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建设为契机,强化各级资源整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优势,协同发力,提高文明实践活动实施的整体效能。
推动文明实践服务供给由“同质”向“精准”转变。《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各地应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着力改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容易出现的“单一且同质”局面,重组文明实践服务架构,创新文明实践服务流程,丰富文明实践服务供给,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理念、方式、手段向着现代化、信息化、高效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文明实践中心的服务效能。
开展需求调研,创新服务内容。文明实践服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应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目标,开展针对性强、可执行性高的服务活动。将思想教育的“规定动作”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探索“自选动作”的服务内容。如开发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针对中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健康讲座等项目。
探索跨领域合作,提升项目供给专业化水平。各文明实践站点当积极探索集成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青年之家”“童心港湾”“心灵驿站”“妇女儿童之家”等项目的服务力量,提升专业性力量的利用率与参与程度,减少同质资源的重复投入。
健全实时监测,完善评估与优化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服务项目的参与情况、反馈意见、社交媒体互动等数据,及时了解服务项目的运行情况和效果。对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精准度。
来源:省委党校
编辑:黄倩梦